<u id="6r5sh"></u>
    <u id="6r5sh"></u>
  1. <rp id="6r5sh"><input id="6r5sh"></input></rp>
  2. <ins id="6r5sh"><table id="6r5sh"></table></ins>
  3. <wbr id="6r5sh"><object id="6r5sh"></object></wbr>
    <sub id="6r5sh"></sub>

  4. 國家數據局將成立,數據價值凸顯,物聯云倉數字研究院助力物流行業數字經濟發展

    Date:2023-3-29 9:16:39Hits:0

    大事件新聞:2023年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批通過,一個新機構誕生——國家數據局正式組建,國家數據局的成立對實現“數字中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與深遠影響。

    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由國家發改委員會管理。



    本次職責調整的兩大重點

    1. 將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承擔的研究擬訂數字中國建設方案、協調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信息化、協調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協調國家重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共享、推動信息資源跨行業跨部門互聯互通等職責劃入國家數據局。

    2. 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的統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組織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設、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等職責劃入國家數據局。


    國家數據局的成立有其必然性

    首先,從十八大以來,國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關于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尤其是在結合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包括利用數字化來推進社會治理創新這些工作方面,都是把數據工作作為基礎性工作來看待。也就是說,對數據加強統籌管理,對于數字中國建設,對于數字經濟發展,乃至對于數字社會治理的創新,意義非常重大。這一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組建國家數據管理局,也是為了推動落實這些重大戰略,做好數據工作的一個必要之舉。

    其次,做好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數據整合共享就非常關鍵。打通不同部門、不同層級、不同行業間的數據壁壘,減少“數據孤島”,促進數據共享開放和流通,才能更好地促進數據的融合應用,從而釋放數據蘊含的巨大價值。這也就需要國家層面有一個牽頭部門,對數據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布局,進行頂層設計,進行高位推動和實施。

    最后,地方性數據管理部門探索實踐也需要國家層面的統籌和引導。全國一些地方已經探索成立了相應的數據管理部門,一方面積累了數據管理的經驗,需要在更大范圍總結推廣經驗,另一方面也需要從國家層面上進行引導和規范。在國家層面組建數據管理機構已經到了合適的時機。

    物流,數字化物流,物流行業,物聯云倉

    成立國家數據局對實現“數字中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與深遠影響

    首先,可以從數據要素的視角進行統一規劃,有助于建立分工明確、協同推進的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工作機制,避免各部門、各地方重復建設。

    其次,利于健全數據要素權益保護制度、建立合規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完善數據全流程合規和監管規則體系,建設規范的數據交易市場。

    再次,統籌規劃發揮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對于加快形成數據要素市場體系、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組建國家數據局可以加快數據驅動的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對企業來講,做好企業數據資源和數據資產管理,實現企業數據內部流通(內循環),主動融入外部數據交易市場(外循環),建立良好的數據資產生態,將數據服務提供給數據交易市場,實現共同繁榮。

    物流,數字化物流,物流行業,物聯云倉

    國家數據局的成立有利于解決數據分散治理等問題

    國家數據局的成立彰顯了國家對數據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屬性的高度重視,尤其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分工科學,職責明確和目標明確,有利于集中各方資源全面推進數字中國。

    國家高度重視數字經濟、數據要素市場、數字中國建設,按照原來的體制機制,這些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門,缺乏統籌,比如,推進數字經濟發展這塊是歸發改委,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研究是網信辦,地方的數字政府相關工作可能是各地政府辦公廳和政務服務局管理,各行各業的數據也歸口到不同的管理部門在管,組建國家數據局后,可以調動各方資源全面推進數字中國,有利于各項工作的展開。

    另外,成立國家數據局將有利于解決目前數據要素、數字經濟領域發展的制度性難題,有利于數據、算法、算力等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有利于形成數據要素流通和使用的良好發展格局,有利于數字經濟、數字中國、數字社會的迅速健康發展。


    數字時代,數據資源利用和安全監管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采取數據發展主義策略

    在促進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對數據進行監管上,基于不同的政府體制、文化價值傳統,以及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不同,各個國家所采取的基本策略和立場并不相同。美國基本上采取的是“數據自由主義”的理念和立場;歐盟采取的是“數據保護主義”的立場,按照其《通用數據保護條例》,采取較為嚴格的準入與規制。中國在數據開發利用和監管上,更多采取的是“數據發展主義”的立場和策略。

    數據發展主義策略是國家在數據管理,包括數據跨境問題上的基本的理念和策略,這種策略既強調數據保護,又強調數據發展,是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兼顧發展和安全的平衡。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數據局的成立和去年年底《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的文件,俗稱“數據二十條”的出臺,明確了數據產權、數據流通和交易、數據價值分配、數據治理等數據要素價值化全產業鏈條制度框架,確定了不同類型數據產權和使用原則,明確了數據要素參與方權益制度,是為了更好促進數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而更好地讓數據賦能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數字中國建設總體規劃的實施。

    同時,國家頒布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加強對數據開發使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強力地監管和規制,保護數據安全。

    物流,數字化物流,物流行業,物聯云倉

    數字產業成為優勢產業,預計2025年數字經濟產值占GDP50%左右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14—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6.2萬億元增長到45.5萬億元,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6.1%提升至39.8%。數字產業成為優勢產業,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

    物流,物流行業,數字化物流

    按照2022年初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目標,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產值約為1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要達到10%;根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中國數字化之路報告》,2025年整個數字經濟的產值有望突破80萬億元,占GDP的50%左右。

    物流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

    物流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物流數據作為其核心驅動要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普華永道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28%的運輸和物流公司在數字化方面認為自己是“先進”的, 而汽車行業和電子行業則分別為41%和45%。

    物流,數字化物流,物流行業,物聯云倉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物流業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長期發展戰略上尚未形成體系,整體數字化水平較低,很難最大化的發揮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優勢,同時物流與人工智能、AR/VR、區塊鏈等新技術的融合創新應用水平相對低下。

    當前物流大數據建設的最大痛點就是數據資源缺乏,數據收集困難,且數據準確度不高。

    不管是智慧物流還是物流大數據,基礎是物流過程積累的數據,這些數據通常需要花大力氣采集、整理、處理。積累物流過程的數據,實際上就是一個物流業務數據化的過程,準確的一手物流數據是做出正確決策的基礎,是物流規劃、物流方案設計與實施的前提,數據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能為決策者提供全新視角,建立起依靠數字化建設的核心競爭力優勢。

    物流企業通過收集、處理龐大而復雜的數據信息,從中獲得知識和洞見,對物流企業來說,數據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資產。

    物聯云倉倉儲大數據助力行業發展,提供標準化與定制化的城市/項目級數據服務

    1.高標倉數據數據維度包括城市層級、項目層級,包含存量項目、在建項目,可及時了解周邊競品信息,為后續營銷定價、項目投建提供數據支持

    2.土地數據可全面、及時、準確了解全國土地交易信息、預公告信息、供應計劃獲取一手資源,為項目規劃做準備,提升土地價值

    3.城市宏觀數據地區生產總值概況、城市人口等數據,為項目建倉、城市倉網布局市場消費潛力調研以及倉儲物流需求評估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4.倉儲市場數據定期更新月度、季度、城市、區域、冷庫等倉儲市場動態報告

    數據具備四大優勢:

    1.  覆蓋面廣

    全國230+城市

    倉儲資源超3.9億㎡

    高標倉覆蓋率超過95%

    2. 一手可靠

    數據嚴格采用

    業主上傳

    線上審核

    現場認證的方式

    3. 專業全面

    數據維度最多達74項

    全方位、多角度定義倉庫

    4. 權威認證

    中國倉協唯一指定合作的倉儲大數據平臺

    各大物流地產商戰略合作伙伴

    數據與分析報告被國內外專業機構轉載引用超5000次


    聲明:本文內容來源物聯云倉數字研究院,圖片來源攝圖網